目前,初中叛逆期的男孩子怎么去引导的话题当下热度很高,同样对于初中叛逆期的男孩子怎么去引导做作业大家又了解多少呢?今天,不妨同康晓百科聊一聊这个有关话题。
导读目录如下:
初二男生叛逆期家长该怎么办?
想过为什么会给予叛逆期的评判吗?
初二对于一个青少年来说,正是自己身体(生理)和思想(心理)的巨变期,会有来自家庭、学校、朋友、社会信息等各方面的压力和冲击,自己的一些行为习惯是否符合各方面的期望,可以说因为父母的期望和孩子行为之间发生了差异,才会有这样的判定。
所以别急着下结论,有耐心的去观察孩子言行举止背后所包含的意义,想办法去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
另外可以尝试以朋友的身份去与之相处,所谓关心则乱。我们自己和朋友相处时,也不会用这样一刀切似的方式解决矛盾。何况,子女是无论何时也不能放弃的。
14岁男孩叛逆期怎么开导?
13-14岁的男孩出现叛逆问题,可以使用以下方法进行调整:
一定要学会信任孩子,对孩子的判逆问题多一些包容、多一些耐心。有的父母或家长会过度担心孩子出现叛逆问题,甚至出现酗酒、犯罪等等问题,但是大部分孩子都能够顺利度过青春期这个特别的时期,所以要学会信任13-14岁的男孩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同时让自己的孩子多一些独立性,摆脱对父母的依赖。
一定要做孩子坚实的后盾,将孩子当作独立的个体加以尊重,当孩子有非常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的时候,家长一定要积极采纳,而不是一味的否定和批判,认为孩子的想法都是荒谬的、可笑的、天真的,甚至认为孩子所有的行为都是叛逆自己。
也应该对自己的孩子多一些鼓励,因为很多孩子有可能会出现严重的叛逆行为,但是有可能是缺乏对自我的了解,或者对自己的情绪控制,这个时候应该鼓励孩子善于表达,鼓励孩子多和父母交流,鼓励孩子认真完成学习任务等等。只有来自于家长的鼓励,才能够让孩子多一些安全感和支持感,以上方法都是可以做的。
青春期男孩的逆反心理都有哪些?怎样正确的疏导教育?
“逆反期”是一个人从儿童到成人过渡的关键时期,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会导致青少年对人对事产生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对抗社会等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工作消极、学习被动、生活萎靡等,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犯罪心理和病态心理转化。
许多父母都有这样的体会:原本乖巧可爱的孩子一到十五六岁,总爱和父母对着干,家长的话一句也听不进去,有什么事宁可憋着也不跟父母说,这种状况一持续就是两三年。有些孩子表现得明目张胆,有的孩子表现为消极对抗,但不少父母悲哀地发现:亲生骨肉在和自己“作对”。 心理分析学家把这段专爱和家长、老师“作对”的青少年时期称为“逆反期”。
“逆反期”是怎么回事?
家有正处于“逆反期”的孩子,家长可真犯了愁:孩子老跟大人“拧着劲儿”,不知是中了什么邪?其实这一现象并不难解释:人在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 到了青春期,除了身体方面的变化外,思维方式也由儿时的形象思维转变为抽象思维。这诸多变化中的一个特殊变化,就是自我意识的逐渐加强,处处要体现“自我”的存在,于是他们会靠和父母对着干来体现自我。其实他们逆反的对象并不只是父母亲,对老师乃至整个社会都会产生强烈的对抗情绪。
“逆反期”是一个人从儿童到成人过渡的关键时期,所以兼有两个时期的特点:一方面,青少年缺乏适应社会环境的独立思考能力、感受力和行动能力等;另一方面,初步觉醒的自我意识支配强烈的表现欲。即处处体现自己,通过展示自己和别人的不一样来体现自己的价值。 这个时期的年轻人爱打扮得与别人不一样,爱做一些引人注目、与众不同的事,爱说一些令人吃惊的话,让人另眼相看,这都是他们想要的效果。了解到这些,家长就不难理解孩子们的表现了。
“逆反期”的危害
“逆反期”的心理、行为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会导致青少年对人对事产生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对抗社会等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工作消极、学习被动、生活萎靡等,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犯罪心理和病态心理转化。
处于“逆反期”的青少年通常对教育者有明显的“反控制”、“对抗”心理,即你越是要求他这样,他偏不这样。而这种情形,最容易引起老师、父母的恼火。而老师、父母越是恼火,对于他(她)越发训斥,就会使他(她)更加反感,直接影响到与父母、老师之间的正常关系,以至于将叛逆性格发展至极端,导致人格和行为的不健康。 近年来社会上多发的青少年逆反期杀亲案、出走现象、自杀事件无不说明,如果在这一特定时期疏导失当将会发生多么惨痛的后果。
换一个说法就是,逆反心理是一种单值、单向、单元、固执偏激的思维习惯,它使人无法客观地、准确地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而采取错误的方法和途径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而这种心理也多见于青少年,源自人的强烈的好奇心、企图标新立异的心态、特异生活经历等。
青春期男孩的逆反心理都有哪些?
最常见的就是家长越让高中生学习,他却越厌学。
家长为了孩子的学习和未来真是操碎了心,可是由于教育方式的不恰当,导致孩子在学习这方面有强烈的逆反心理。很多家长一般都是以绝对家庭权威的角色去命令和强迫孩子学习,在其他方面没有照顾到孩子的想法和感受,这是引发青春期孩子逆反心理的一大原因。如果您的孩子总是表现的厌学,家长朋友们不放在这方面找找 原因。
跟父母说话急躁,脾气大。
也许是因为家长说话太过唠叨,还把已经高中的他们当做小朋友看待,事无巨细的叮嘱和 照顾,导致青春期的孩子变得急躁,脾气大。青春期的孩子正处于身心发育时期,很多时候在性情上会容易受到影响,父母应该以恰当的方式和孩子交流沟通,不应该再把他们当做小朋友看待,平等交流可以有效缓解孩子的这种逆反心理表现。
多疑、孤僻、内向、不爱说话。
孩子的这些表现与家庭教育息息相关,这种表现多见于家庭氛围严肃、不够和谐,家长强势、孩子独自处理事情机会少的家庭。很多时候孩子在家表现如此,但是见到同龄的同 学好友就立马变得活泼开朗起来,所以家庭原因是导致这种逆反心理表现的原因之一。但是还有一小部分孩子无论在哪里都是孤僻、内向,跟谁都不爱说话,长此以往,容易形成严重的心理问题,希望孩子的这种表现可以早日引起家长的注意。
易激动,爱表现自我。
喜欢表现自我是青少年最常见的心理活动表现,青年处于性格形成和寻找自我的时期,通过否定权威和标新立异可以在心理求得自我肯定的满足感。他们希望获得外界的认同,所以有意 采取了和其他人不同的态度与行为,以此来引起人们的关注与评价。这是一种正常的青春期表现,家长应该适当的进行引导和教育,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 值观,这样孩子才能在青春期的关键时期健康成长。
怎样正确的疏导教育?
对于“逆反期”孩子的心理加以正确引导,将使他们一生受益,但如果处理不好,将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发育和行为成长。 对子女的这段“逆反期”应如何进行正确的帮助呢?这是每位家长都关心的问题。
首先,家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环境,孩子成长和成功需要父母的鼓励、支持和肯定。所以创造一个和谐融洽的家庭生活氛围,多与孩子心平气和的交流,走进孩子的内心对症下药给予相应的理解、尊重、支持和信任,进而调动和激发孩子的积极情绪来化解孩子的逆反心理。所以我们在与孩子交谈的过程中千万不要着急,也千万不要强迫孩子,也不要表示出对孩子的失望,让孩子将自己的感觉、想法等全部说出来。当听到孩子的感觉和想法之后,父母要适时地给孩子讲一讲自己受过什么样的苦、遇过什么样的难,是怎么扛过来、挺过来甚至熬过来的,以积极心理和行为来给予儿子理解、尊重、支持和信任,让孩子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之中去。不要打击孩子,时常赞赏孩子,每当孩子取得一些进步时应该给予肯定,帮孩子共同营造成就感,让孩子在享受快乐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转变自己的心态。
其次,我们要自觉地站在孩子的角度,用孩子的眼光、心理来看待和考虑问题,同时尽更大可能与孩子的心理保持步调一致,这样孩子才能感受到我们对他的理解、尊重、支持和信任,也只有这样当孩子遇到困难、障碍的时候,才能以良好的自信心和强大的坚毅力来突破之。只有润物细无声的和风细雨,家庭教育才能真正的取得应有的效果。所以我们平时在家庭要创造和谐、温馨和关爱的环境,在饭桌或其他闲暇时间家庭成员之间就像与要好的同事、朋友在一起一样能畅所欲言,这样您才能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环境和恰当的氛围中给予孩子恰当的诱导,进而使其走出情绪波动的泥潭。
第三,社会心理学家却认为:在人们的心灵深入,最渴望他人的赞美。赞美是一种鼓励,它在人们心屡深处植入的是信心和力量,播种的是奋进向上的种子;它是一种 *** ,让人更加充满活力和精神;赞美还是一种认可,一种肯定,能使人们坚定发展的方向。所以要多多运用“0×0教育模式”--指出孩子的优点(0),然后用“如果”或“假设”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最后进一步肯定(0)--进行褒扬、鼓励和赞美,比如,孩子遇到困难时要关心、支持、鼓励;孩子出现进步行为表现时及时给予表扬、激励和肯定(比如,努力程度、按时完成作业、写作业又快又好等),鼓励和支持孩子寻找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逐步找到适合自己、独立的学习模式,最终达到良好的学习状态;利用孩子的特长、兴趣以及其他表现良好的地方,充分运用“0×0”教育模式来化解孩子消极的心理表现,在赞扬和鼓励中帮助孩子建立对健康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第四,家长在家创造良好、民主的家庭环境,和孩子交朋友,多鼓励、表扬,少批评、责骂,合理对待孩子的需求,不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尊重孩子,信任孩子。经常鼓励孩子为自己的目标而努力,使孩子在学习上有个明确的目标,让孩子充分感受亲人的关心、关注和关怀自己,这样一来孩子就会慢慢地消除对立情绪。
第五,要正确对待孩子的逆反心理,避免直接批评,不要与孩子发生正面冲突,要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采取以柔克刚的教育和引导方式。当所说的话、所做的事不合情理时,家长首先要心平气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耐心帮助孩子分清是非,意识到自己所说的话、所做的事不合情理,这样他就会在以后的生活中主动地去改正。平时要多留意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经常与孩子交流、沟通,深入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帮助孩子解决青春期的烦恼。
第六,要帮助和鼓励孩子进行换位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家长难免和孩子发生矛盾,这些矛盾冲突也易造成伤心、气愤等不良情绪,若不及时消除,就会导致抵触心理,进一步发展就会导致孩子生活兴趣和学习效率下降,甚至激化双方的关系。改变这种不利境地的最为理智的办法就是帮助和鼓励孩子进行心理换位--假设你是爸爸我是孩子,我现在对你这样你会怎样处理呢?这样一来孩子就会置身于父母的立场去思考、去感受,就会发现父母的难处,甚至有时的无可奈何,并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就会逐渐理解父母而使亲子之间的关系逐渐得到改善,进而就会自觉减轻或避免自己与父母的抵触情绪。
第七,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分析孩子的感受和需求。当孩子向你谈他感兴趣的问题时,要集中注意力听,不要似听非听,或者一面做事一面听;如果正在做十分紧急的事,不妨跟孩子打个招呼,以便孩子能谅解。即使一开始就不同意孩子的意见,也要耐心听完,充分了解他们的看法,分析孩子背后的感受和需求,并充分考虑,然后用朋友式的商量口吻,语气平和地与孩子交换意见和看法。不要唠叨说教而不考虑孩子的心理需要。
第八,尊重孩子,坦诚交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尊严,有自己独特的经历,独立的思想、愿望、要求,希望在与他人相处时能得到他人的尊重,对待孩子也需要尊重。在与孩子的交流沟通中要做到“坦诚”二字,诚意、诚恳、真诚,它常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其实,尊重孩子、与孩子坦诚交流会使孩子更加尊重自己,而教训常常使得孩子带来反感和对立,只会产生相反的效果。因为教训、命令往往基于个人的主观意识过强,忽略孩子的感受,不留余地地说出对孩子的评价,结果造成孩子的不愉快。这种方式,容易变成责备、命令的口吻,使孩子产生抗拒或畏缩。如:“你怎么这么懒,还不快去做作业!”、“你究竟有没有照我的话去做!”、“你不能这样做!”、“你应该懂事了!”、“你照我的话去做!”等等。而应代之以尊重、商量、不带命令的语言。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妈妈下班回家很累,想请孩子帮自己倒点水。如果说:“孩子,给妈妈倒杯水!”这样讲,孩子有时就不会情愿,甚至不耐烦。但换个方式和语气讲,“孩子,妈妈口有些渴了。请帮妈妈倒杯水,好吗?”或“孩子,给妈妈倒杯水好不好?”情况可能就会好得多。
第九,在不违反原则的情况下放手让孩子去做事情。对孩子做的事不要每件都去指手划脚,许多事可以放手让他们去独立进行。父母要做的就是经常关心他们,给他们出主意,提供信息、资源。对需要干预的事应采取适度的形式,因为采取激烈的方式易产生隔阂甚至加深隔阂。事实上,在孩子的心灵深处并不能完全摆脱对父母及其他成人的依赖,只是依赖的方式和程度与过去相比有所改变。童年时对父母的依赖更多的是在情感和生活上,当父母告诉自己该怎么做人做事时,他非常顺从,也乐意听。而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则一般觉得自己长大了,是个“小大人”了,可以自己做主了。这时候,父母再像孩子以前那样告诉他们遇事该怎么办时,他们就会表现得不耐烦、甚至出现逆反心理。他们需要的,则是更希望父母“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选择”,并理解、信任他们,支持他们。
第十,对孩子所做的任何事尽可能宽容,并保持冷静,避免做出过分的反应。“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青少年时期是容易犯错误的时期,要尽量指导孩子少犯错误,但不能一味地要求孩子不犯错误。如果要求过高,就容易让孩子反应过分。即使是家长一次偶然的过火行为,也容易在孩子感情上留下长期的裂痕。家长在批评孩子时,要给孩子解释的机会,鼓励孩子能自己说出改进意见或者父母帮着多想出几种解决的办法来,同孩子一起分析每种方法的利弊,让孩子自己做出选择。
第十一,父母教育孩子自身要注意的十多十少。多一些身教,少一些言教;多一些读书声,少一些麻将声;多一些精神上的关爱,少给一点零用钱;多一些激励、欣赏,少一点打击、指责;多与老师沟通一些,少与赌友交流一些;多一些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少一点社会应酬的消耗;多一些让孩子做家务的机会,少一些父母包办替代;多一些带孩子观光旅游,少一些电脑、电视畅游;多一些家庭文化氛围的创造,少一点物质环境的建设;多一些心灵美的引导,少一点外表美的诱导。
以上,就是初中叛逆期的男孩子怎么去引导,初中叛逆期的男孩子怎么去引导做作业的全部内容了,如果大家还想了解更多,欢迎关注康晓百科网。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