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初中生心理特点及应对的话题当下热度很高,同样对于初中生心理特点及应对策略大家又了解多少呢?今天,不妨同康晓百科聊一聊这个有关话题。
导读目录如下:
中学生的人格表现过渡性特点?
中学生是由儿童向成人过渡的时期,是人生发展变化的重大转折时期。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有以下三个主要性质:
(一)过渡性
过渡性即从幼稚期向成熟期的过渡:
1.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既具有儿童期的特点又具有成熟期的特点,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的状态。逻辑思维得到进一步发展
2.青年期是人由童年向成年的转变时期,各种心理特征逐渐接近成人,特别明显的地表现在由对成人的依赖到相对的独立方面。
(二)闭锁性
闭锁性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具有某种含蓄、内隐的特点,是相对于人的外部行为表现与内部心理活动之间的一致性而言
(三)社会性
由于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个体通过社会环境中与人、事、物的交互作用而逐渐学会认识自己、了解别人。
初中学生如何缓解心理压力?
初中生如何缓解心理压力?
我们先来了解处于初中阶段孩子的心理特点:之一是该阶段的青少年自我意识的飞速发展,个性发展具有不平衡性、极端性和偏执性。自我中心再度出现,随着自我意识的高涨和强烈的自尊心,出现反抗心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叛逆期。霍林沃思称青春期为“心理断乳期”,青少年内心觉得自己已经是个大人,不在像小时候服从家长的权威,希望父母难呢过尊重自己,承认他们的独立人格。青少年常见的困扰:烦恼增多(包括和同学、父母的关系)、焦虑(常见的是与学业有关)、抑郁、压抑、孤独(不愿意想父母求助,但又无法独立解决问题)、自卑感;
如何缓解压力呢?
之一点:家长不要给孩子施加压力,很多家长会在意孩子的学习成绩,但是过度的关注,无形中带给孩子压力,只要孩子在学业上有所进步,应该给予赞扬,积极的赞扬,更有助于孩子提升自信。
第二点:不强制要求孩子,这个阶段的孩子,如果他不愿意做,你越要求,他偏不,这也就是很多家庭会和孩子吵架的原因,在不破坏社会道德和要求下,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不但有利于孩子的人格成长,孩子的压力也在无形中减少,亲子的关系也更加融洽,良好的家庭氛围,带给孩子的是健康积极向上的心态;
第三点:当孩子有压力的时候,可以以朋友的身份去了解孩子,让孩子把内心的烦恼吐露出来,一起商量对策,而不是责怪孩子并要求孩子只需要关注读书;
第四点:可以和同学、朋友倾诉,把内心的消极的情感宣泄出来,当不良的情感宣泄出来后,压力也就随之消失了;
第五点: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去发展兴趣爱好,可以使唱歌、跳舞、运动等等,兴趣爱好有利于初中生转移注意力,而不是持续关注坏情绪,在这个过程中,压力也随之减少;
第六点:不局限于狭小的圈子,感知外面的世界,多看看美好的事物,对建立乐观的心态很有帮助;
第七点:便是老生常谈的劳逸结合。
中学生心理发展三大表现?
(1)独立性显著增强青少年大约从12岁开始逐渐减少对父母及年长者的依赖,出现自主、独立的愿望.
(2)自我意识增强随着青春期的进展,青少年的自我意识也在不断地增强。
(3)情感的成熟和发展青春期青少年的情绪和情感也会发生明显变化。
上述的三点就是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的重要三大表现
中学生认知与心理有什么启示?
与儿童期相比,处于青少年期的个体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发上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表现为个体获得了生育能力所发生的一系列生理变化,另一方面则表现为个体看待或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已经逐渐接近成人水平。尽管生理发展不可或缺,但是构成人类生命发展的精髓却是心理的发展。在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处于“黄金时期”的青少年在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言语等认知方面不断发展,并且呈现出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通过明确认知发展与教育的关系,把握个体认知发展的主要特点,可以大大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更好地促进个体身心素质的发展。
一、可能性思维
在思考可能性方面,青少年相对于儿童拥有更大的优势。青少年已经具备了思考现实背后可能性的能力,能够产生可供选择的可能性和系统的解释,另外青少年的演绎推理能力逐渐发展,出现了假设思维能力(if-then思维)。利用这一方面的优势,我们可以对青少年的教育教学采取以下策略:
(1)教师在教育教学应与学生保持平等、民主的关系,鼓励学生就某一问题或现象提出自己的看法,不能剥夺学生思考、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
(2)开展精彩的主题班会,组织辩论活动,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
(3)引导学生对学习成果进行积极的归因分析,找出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通过“if-then”思维对这些问题进行修正,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率。
二、思考抽象概念
与儿童相比,青少年更容易理解一些高级的逻辑抽象性观念或规则,能够透过事物的表面推理出一些抽象的规则。通过这些特点和规律,我们可以对青少年的教育教学采取以下策略:
(1)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对学生进行法律与道德教育,培养学生是非判断的能力。
(2)引导学生对未来生活进行初步规划,鼓励学生多方面地了解各种职业性质,结合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进行职业教育。
(3)平等、公正地对待任何一名学生,避免出现差别对待的现象。
(4)多开展一些班级活动,使得学生在这些活动中进行角色定位,充分了解自己的同学,培养集体荣誉感。
三、对思维的思维
青少年期元认知能力快速发展,能够有效的帮助青少年解决问题,且具有了反思能力、自我意识和智慧化能力,对此我们对青少年的教育教学采取以下策略:
(1)教给学生元认知知识和策略,经常给学生提供反馈的机会,丰富学生的元认知体验,指导学生调节和监控自己的学习过程。
(2)为了使学生维持自己的意志努力,需要不断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激励,若学生遇到困难、无法自己解决时,应鼓励学生向他人请求帮助。
(3)由于生理上的迅速成熟, 青少年开始意识到自己已经长大成人,因此不能像教育小学生一样去引导他们,应在尊重他们的前提下进行平等的交流,且要时刻关注学生是否出现成人的不良行为。
(4)开展活动使学生充分地了解自己、认识自己,将别人眼中的“自己”与自我认识的“自己”相结合,以对自己进行合理定位。
四、多维度思维
青少年能够从多方面看待事物,能用更分化和复杂的词汇来描述自己,与他人形成了复杂的人际关系,对此我们对青少年的教育教学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避免出现讽刺挖苦学生的现象,批评学生的方式要恰当。
(2)多给学生探索假设性问题的机会,多给学生提供一些解决界定结构不良问题的机会。例如,让学生写有自己观点的论文, 然后和有反对观点的人交流,培养学生辩证的、“一分为二”的看待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青少年的相对主义
儿童倾向于用绝对的术语来看待事物,青少年则倾向于相对地看待事物。对此我们可以对青少年的教育教学采取以下策略:
(1)为学生提供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鼓励学生勇于挑战权威的行为,敢于提出不同的观点。因此教师应尽量减少观念上的限制,在班级上形成一种自由探索的气氛。
(2)如果学生对一些原则上的问题(比如是非判断)产生了怀疑,首先通过正确的渠道帮助学生消除怀疑,然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观点信念,避免学生出现消极的态度和行为。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果违背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去教学,不但不能起到发展学生思维的目的,而且容易引起学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如由于教材的偏深、 偏难而引起的厌学、 考试焦虑;由于忽视学生的个别差异而使个别学生学业成绩落后,并出现迷恋 *** 与游戏、 抽烟喝酒等行为问题。因此, 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去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以上,就是初中生心理特点及应对,初中生心理特点及应对策略的全部内容了,如果大家还想了解更多,欢迎关注康晓百科网。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