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需求分析包含几个要素?

包含以下几个要素:

产品化七大要素(长寿秘诀七大要素)

人口的年龄及收入

该区的经济概况

市民的生活习惯

消费者的消费模式,购买计算机产品的能力及意欲

该区同业的竞争程度

扩展资料:预测分析的操作步骤:

确定目标市场

在市场总人口数中确定某一细分市场的目标市场总人数,此总人数是潜在顾客人数的更大极限,可用来计算未来或潜在的需求量。

确定地理区域的目标市场

算出目标市场占总人口数的百分比,再将此百分比乘上地理区域的总人口数,就可以确定该区域目标市场数目的多寡。

考虑消费限制条件

考虑产品是否有某些限制条件足以减少目标市场的数量。

计算每位顾客每年平均购买数量

从购买率/购买习惯中,即可算出每人每年平均购买量。

计算同类产品每年购买的总数量

区域内的顾客人数乘以每人每年平均购买的数量就可算出总购买数量。

参考链接:

市场需求分析-百度百科

生产管理七大要素是什么?

生产管理七大要素是:企业中人员、资金、方法、机器设备、物料、市场及士气七个管理要素。

各要素中又包含若干管理项目,如人员有工作评价、职位分类、人事及工资管理等;资金有预算控制、成本分析、财务管理等;方法有生产计划及控制、动作和时间研究、质量控制、作业研究等。

设备有设备布置、机器保养及安全生产等;物料有物料采购及搬运、库存控制等;市场有市场研究、销售管理等;士气有办公室管理、人群关系、工作效率等。

扩展资料:

管理中最核心的问题是对人的激励问题,激励不是操纵,不是牵制,而是对人的需要的满足,是通过满足需要对人的行为的引导和对人的积极性的调动。人的需要就是人的本性,认识人性的特点,适应人性的特点,是激励有效性的保证。

人的心理和行为具有共同的只有设身处地,将心比心,才能赢得员工的真心,人是千差万别又不断的变化的,对张二适用的激励方法,对李四未必有效,因此,必须有区别有借鉴的意义和作用,又因为人的差异性。照搬理论和模仿他人不可有效激励员工。

物流的7大要素是什么?

物流系统的功能要素一般认为有运输、储存保管、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物流信息等。

如果从物流活动的实际工作环节来考查,物流由上述七项具体工作构成。

扩展资料:

运输功能要素

包括供应及销售物流中的车(公路、铁路)、船、飞机等方式的运输,生产物流中的管道、传送带等方式的运输。选择何种运输手段对于物流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运输是物流最主要功能之一。

包装功能要素

包括产品的出厂包装、生产过程中在制品、半成品的包装以及在物流过程中换装、分装、再包装等活动。

装卸搬运功能要素

包括对输送、保管、包装、流通加工等物流活动进行衔接活动,以及在保管等活动中为进行检验、维护、保养所进行的装卸活动。

仓储功能要素

包括堆存、保管、保养、维护等活动

流通加工功能要素

又称流通过程的辅助加工活动。

配送功能要素

配送作为一种现代流通方式,集经营、服务、社会集中库存、分拣、装卸搬运于一身,已不是单单一种送货运输能包含的,所以将其作为独立功能要素。

物流信息处理功能要素

在物流过程中,伴随着物流的进行,产生大量的、反映物流过程的有关输入、输出物流的结构、流量与流向、库存动态、物流费用、市场情报等信息并不断传输和反馈,形成物流信息。

同时,应用计算机进行加工处理,获得实用的物流信息,这将有利于及时了解和掌握物流动态,协调各物流环节,有效地组织好物流活动。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物流的功能要素物流的7大要素包括运输、仓储、包装、搬运装卸、流通加工、配送以及相关的物流信息等环节。这七大要素的构成都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相互关联协同工作的。

运输功能要素:运输有很高的技术含量,比运输方式、运输工具的选择、运输路线的优化,对于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仓储功能要素:包括出入库、盘点储存、保管等活动,仓储的作用主要有三个:一是保证货物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二是为配送之前进行必要的加工活动进行保存,三是为生产和营销提供库存保障。

装卸搬运功能要素:合理选择装卸搬运方式和设备以及怎样尽量减少装卸搬运的频率,以节约物流费用、减少货损货差,提高经济效益。

包装加固功能要素:物流运输包装的最常见形式是打托盘,托盘货便于装卸搬运、可大大提高效率,也可减少货损货差。所以,在物流环节,很多货物都是打成托盘的形式。

流通加工功能要素:流通加工是现在物流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一项重要的物流增值服务,也是现代物流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流通加工的主要目的是弥补工厂等生产部门生产过程中加工程度的不足,以更好地满足客户或用户的特定需求。

发货配送功能要素:配送与商流紧密结合,商流与物流的紧密结合,是配送成功的重要保证。配送几乎包含了所有的物流功能要素,如分拣配货、装卸搬运、包装加工、信息处理等。

物流信息服务功能要素:信息服务功能发挥的作用主要有:库存最小化、加快配货速度、提高装卸搬运效率,提高运输效率,减少订单处理失误,防止发错货送错货等。

扩展资料:

仓储是指通过仓库对物资进行储存、保管以及仓库相关储存活动的总称。它随着物资储存的产生而产生,又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仓储是商品流通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物流活动的重要支柱。

参考资料:仓储-搜狗百科1. 运输功能要素:运输有很高的技术含量,比运输方式、运输工具的选择、运输路线的优化,对于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 仓储功能要素:包括出入库、盘点储存、保管等活动,仓储的作用主要有三个:一是保证货物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二是为配送之前进行必要的加工活动进行保存,三是为生产和营销提供库存保障。

3. 装卸搬运功能要素:合理选择装卸搬运方式和设备以及怎样尽量减少装卸搬运的频率,以节约物流费用、减少货损货差,提高经济效益。

4. 包装加固功能要素:物流运输包装的最常见形式是打托盘,托盘货便于装卸搬运、可大大提高效率,也可减少货损货差。所以,在物流环节,很多货物都是打成托盘的形式。

5. 流通加工功能要素:流通加工是现在物流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一项重要的物流增值服务,也是现代物流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流通加工的主要目的是弥补工厂等生产部门生产过程中加工程度的不足,以更好地满足客户或用户的特定需求。

6. 发货配送功能要素:配送与商流紧密结合,商流与物流的紧密结合,是配送成功的重要保证。配送几乎包含了所有的物流功能要素,如分拣配货、装卸搬运、包装加工、信息处理等。

7. 物流信息服务功能要素:信息服务功能发挥的作用主要有:库存最小化、加快配货速度、提高装卸搬运效率,提高运输效率,减少订单处理失误,防止发错货送错货等。

1. 物流是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等功能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用户要求的过程。

2. 物流是以仓储为中心,促进生产与市场保持同步。

物流业的地位

1. 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业、仓储业、货代业和信息业等的复合型服务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 物流涉及领域广,吸纳就业人数多,促进生产、拉动消费作用大,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物流的作用

1. 服务商流:没有物流的作用,一般情况下,商流活动都会退化为一纸空文,电子商务的发展需要物流的支持。

2. 保障生产:从原材料的采购开始,便要求有相应的物流活动,在生产的各工艺流程之间,也需要原材料、半成品的物流过程,实现生产的流动性。

3. 方便生活:实际上,生活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物流的存在。通过国际间的运输,可以让世界名牌出现在不同肤色的人身上,可以让人们在旅途中享受舒适的情趣。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词条 物流(物流)七大要素包括:

物体的运输、仓储、包装、搬运装卸、流通加工、配送以及相关的物流信息等环节。

运输功能

运输是物流的核心业务之一,在决定运输手段时,必须权衡运输系统要求的运输服务和运输成本,可以从运输机具的服务特性作判断的基准:运费,运输时间,频度,运输能力,货物的安全性,时间的准确性,适用性,伸缩性, *** 性和信息等。

仓储功能

仓储功能包括了对进入物流系统的货物进行堆存、管理、保管、保养、维护等一系列活动。

包装功能

为使物流过程中的货物完好地运送到用户手中,并满足用户和服务对象的要求,需要对大多数商品进行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包装。包装分工业包装和商品包装两种。

装卸搬运功能

装卸搬运是随运输和保管而产生的必要物流活动,是对运输、保管、包装、流通加工等物流活动进行衔接的中间环节,以及在保管等活动中为进行检验、维护、保养所进行的装卸活动,如货物的装上卸下、移送、拣选、分类等。

流通加工功能

流通加工功能是在物品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流动的过程中,为了促进产品销售、维护产品质量和实现物流效率化,对物品进行加工处理,使物品发生物理或化学性变化的功能。

配送功能

配送是物流中一种特殊的、综合的活动形式,是商流与物流的紧密结合。从物流来讲,配送几乎包括了所有的物流功能要素,是物流的一个缩影或在某小范围中物流全部活动的体现。配送是现代物流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

信息服务功能

现代物流是需要依靠信息技术来保证物流体系正常运作的。物流系统的信息服务功能, 包括进行与上述各项功能有关的计 划、预测、动态的情报及有关的费用情报、生产情报、市场情报活动。

拓展资料:

物流管理(Logistics Management)是指在社会生产过程中,根据物质资料实体流动的规律,应用管理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对物流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监督,使各项物流活动实现更佳的协调与配合,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和经济效益。现代物流管理是建立在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的基础上的。

经济中的流通、经济中的物流、经济中的运输,物流在社会经济中的位置是无法替代的。

企业要销售产品、获取收入,没有流通是不行的,我们消费才为了生活下去,需要购买必要的物品,物品到消费者手中的过程,即流通是必不可少的。所以,物流也是经济要素之一,这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流通与制造、栽培是有本质区别的。现代流通的规模日趋庞大,这是经济的规模、范围扩大的缘故。在日本,工业原材料、新鲜食品从全世界选购,而日本生产的商品销往世界各地。因此,有必要把“制造物品”与“运送物品”分开来考虑。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物流七大构成要素:物体的运输、仓储、包装、搬运装卸、流通加工、配送以及相关的物流信息等环节。

1.简介:

中国的“物流”一词是从日文资料引进来的外来词,源于日文资料对"Logistics"一词的翻译“物流”。中国的物流术语标准将物流定义为:物品从供应地到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

科技名称定义:物流英文名称:logistics 定义:供应链活动的一部分,是为了满足客户需要而对商品、服务以及相关信息从产地到消费地的高效、低成本流动和储存进行的规划、实施与控制的过程。物流:以仓储为中心,促进生产与市场保持同步。

2.拓展资料:物流的概念

物流是指为了满足客户的需要,以更低的成本,通过运输、保管、配送等方式,实现原材料、半成品、成品及相关信息由商品的产地到商品的消费地所进行的计划、实施和管理的全过程。 物流构成:商品的运输、配送、仓储、包装、搬运装卸、流通加工,以及相关的物流信息等环节。 物流活动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用户服务、需求预测、定单处理、配送、存货控制、运输、仓库管理、工厂和仓库的布局与选址、搬运装卸、采购、包装、情报信息。

在我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的定义中指出:物流是“物品从供应地到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

物流中的“物”是物质资料世界中同时具备物质实体特点和可以进行物理性位移的那一部分物质资料。“流”是物理性运动,这种运动有其限定的含义,就是以地球为参照系,相对于地球而发生的物理性运动,称之为"位移"。流的范围可以是地理性的大范围,也可以是在同一地域、同一环境中的微观运动,小范围位移。

3.参考资料:物流百度百科

新产品开发项目流程的七要素

引言:PACE在产品开发过程中的应用和扩展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挑战,而那些成功运用PACE方法论和工具的企业也必将从这种挑战中得到显著的回报。

PACE(Product And Cycle-time Excellence,产品及周期优化法)是美国管理咨询公司PRTM于1986年提出的。经过多年的改进和完善,PACE已经成为产品开发事实上的标准过程参考模型,包括IBM、Motorola、杜邦、华为等在内的许多公司已把PACE的各种理念方法付诸实施。

产品开发流程的七要素

产品开发流程可以分为七个相关要素,每一个要素都有其常见的不足之处。PACE提供了各种方法、技巧和手段,以克服每一个要素的不足之处。下文对这七个相关要素作了介绍,对一些常见的不足之处进行了总结,并针对每一个要素简单介绍了PACE的解决办法。在以后的章节里,将进一步详述PACE的每一个要素。

所有的公司都有一个新产品决策流程,尽管他们有可能并没有认识到这是一个有明确定义的流程。在决策流程薄弱的公司,因优柔寡断造成的延误很普遍。例如,如果某个实际流程是顺序性的,要求许多经理一一确认某产品设计概念的优劣,那么,起动就会延误。我们看到,许多良机的错失只是因为产品先驱们不知道如何运用这种不正规的决策流程。

我们曾经帮助过的一家电脑公司有一个效率低下的决策流程,可以说它是我们所见过的许多流程当中的典型。在这家公司里,项目评审已沦为一系列面向不同听众的冗长的汇报。参加的人很多,提出的问题也很多,但这些汇报会并不是决策会议。评审并没有在开发流程的适当时机进行以促使决策,合适的信息也没有提供出来以推动决策。高层管理人员回避了评审,并且没有其他机制来推动适时决策。

然而,并非所有明确定义的决策流程都是有效的。有些流程要么设计得很糟糕,要么实施不当。在这些情况下,一个正正规规的流程实际上对产品开发构成了管理障碍。花费大量时间,却收效甚微,这样的决策流程早已不能推进产品开发。

在产品开发评审中,我们发现因决策流程不当会引发下列问题:

·由于高层管理人员不知道应该由谁来作出决策,或者需要什么样的一致意见,所以他无意识的延迟决策或修订决策。

·信息不够充分或细节不清楚导致决策质量低劣。

·没有及时解答疑问。

·未定义决策控制点,以至在适当的重要阶段又出现了评审工作。

·需要投入的资源过多,以至无法按期完成任何事情。

·授权审批和设定优先顺序的人没有明确批准给予产品开发项目的拨付资金。

·决策太迟——经常是在产品已经设计出来之后。

·没有用周期指导来证实项目进度。

·高层领导没有作出战略决策,却由开发人员在无奈中作出这种决策。

在PACE流程中,新产品决策是通过阶段评审流程进行的,这种阶段评审需要在开发流程中具体定义的点上作出决策。一个产品开发项目必须在预定时间内达到明确定义的目标,才能获准进入下一阶段。

产品审批委员会(Product Approval Committee, PAC)是指在一个部门或一个公司内负责主要新产品决策的高层领导小组。PAC有权在开发周期内的具体决策点通过给新产品拨付资金或修改新产品的途径来批准或拒绝新产品。PAC负责通过产品开发活动实施公司的战略,因此,他们具有资源分配权,以推进新产品的开发。

PAC一般通过阶段评审流程来作出决策和进行资源分配。没有这样一个流程,高层领导就难以有效地引导新产品的开发。然而,只有一个评审流程(或类似的一个流程,如把关流程或阶段开发流程)是不够的。定义不清、实施不当或与开发流程中的其他必要要素不协调,都可能使评审流程效率低下。

阶段评审流程在产品开发中还扮演着另一个重要角色。通过它,PAC可以直接明了地授权项目小组分阶段地开发产品。项目小组为产品制定详细的建议,提交产品开发计划,并申请下一阶段所需的资源。如果PAC批准工作小组的各项建议,它会赋予项目小组以权力、责任以及实施小组计划的下一阶段所需要的资源。

项目小组构成

在评审中我们发现,尽管大多数公司有正规的项目小组,但多数并不成功。总的来说,由于这些项目小组的构成、角色和责任没有明确的定义,结果使沟通、协调和决策效率低下、纷繁混乱。

有这么一家很典型的公司,不计其数的经理们只在他们有空的时候或是有什么特别原因使会议变得更优先的时候,他们才参加产品开发小组的会议。由于这种方法产生的效果差,所以公司曾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来改变这种状况。他们建立了专门的项目管理部门,负责监督进度和任务的提交,以明确由谁去做什么以及事情做了没有。后来,每个部门都给每一个主要项目指定了自己部门的项目经理。但这些方法效果并不理想,只是增加了毫无价值的劳动,而这种劳动已经太多了。

许多公司建立了项目小组的组织形式,但大多数效果不佳。针对这些不成功的案例,我们发现以下典型原因:

·如果项目小组和职能部门的责权不明确,将造成困惑。

·项目小组没有得到明确授权去实现目标,因而效率低下;在某些情况下,他们只被赋予了责任,却没有相应的权力和资源。

·缺乏并行工程,一些职能和技能无法和谐地融入到项目小组中去。

·项目领导工作效率低,这源于几个因素:项目领导人没有经验;对项目领导人角色不明确;培训不足;项目领导人更换频繁;或者项目小组的组织有缺陷。

·项目小组缺乏项目实施所需的人手和技能,因而无法实现目标;各种资源在项目小组间调来调去,缺乏明确的决定。

·由于没有明确定义项目小组和职能部门之间的协作方法,两者之间便有冲突和困扰。

·小组成员任务分配造成的困扰使整个小组效率低下:比如说,小组成员把自己看作职能部门的评估者或记录者,而非真正地帮助进行实时决策。

项目小组构成是产品开发流程的一个关键要素。一个高效的项目小组能极大地增进沟通、协作和决策。在评审初期,我们就发现许多广为接受的项目小组模式效率低下,而低下的原因与上文所述颇为相似。我们开发了一个新的模式。这个模式既能发挥项目小组这种组织形式的更佳方面,又能克服上述缺陷。我们把它称之为项目小组构成中的核心小组模式(Core Team Approach)。

核心小组是有权开发特定产品的一个小型跨部门项目小组。一个典型的核心小组有5—8名成员,有权力也有责任管理所有与开发该特定产品相关的任务。这些特定任务分配到核心小组的每个成员身上,每个成员都利用相应资源完成这些任务。小组成员们为指定给他们的工作确定方向,与职能部门打交道,并作为核心小组的一员参与集体决策。PAC则在开发工作的每一阶段通过阶段评审流程赋予核心小组责任和权力。每个核心小组都有一个指导和引导小组工作的领导人。该小组在执行每一开发阶段时遵守与PAC签定的有关重大项目目标以及可变动的范围的“合同”。

开发活动的结构

开发活动是开发新产品的实质性工作。在PACE中,结构化的开发流程明确了应做什么开发工作、相应的先后次序、其间的关联性以及用于开发项目的标准术语。在评审流程中,我们发现,开发活动的结构中往往存在三类普遍的缺陷:(1)没有任何明确的产品开发结构的公司;(2)有具体流程手册但并没得到遵循的公司;(3)有结构化的流程但并不能改进或加快开发进度的公司。

对之一种情况来说,公司必须在产品开发流程中不断地“重新发明车轮”,即重新定义产品开发流程。每一个项目小组都定义其要遵循的流程,结果,每个项目小组即使在执行相同的或相似的任务时,开发流程也迥然不同。这种模式延长了开发周期,且整个公司的项目小组都易犯同样的错误。

对第二种情况来说,流程被文档化了,但是并没有得到执行。典型的情况是,某个职员在程序手册里定义开发流程,然后把手册散发出去,天真地期待每个人都会遵守它,结果当然是他们并不遵守。多数情况下,他们不遵守反而好一点。项目小组又各自将自己的那一套流程搬了出来。

对第三种情况来说,开发流程已得到明确和遵守,可惜这个流程天生就效率低下。令人吃惊的是,许多公司在规范流程时,只是简单地将他们现有的做法写成文件,哪怕这个流程效率低下,其结果自然是把问题制度化了。

在评审开发流程时,我们发现普遍存在下列缺陷:

·无章可循的开发活动导致产品不断更新。

·由于对必须完成什么样的开发活动及何时完成有误解,因而造成项目计划不周及准备不足。

·缺乏通用术语以及由此引起的理解问题,导致开发工作不理想。

·产品开发定义过于详细,尤其是缺乏结构化的定义,使得开发效率不高。

·每一步都需要多个签字盖章的官僚流程延缓了开发工作。

·缺乏并行工程,因为它没有被设计到结构化开发流程里。

·缺乏开发活动的周期时间指导,导致项目进度不准确。

·由于没有将责任落实下来,导致未能不断地改进产品开发流程。

在PACE方法中,核心小组用结构化开发流程开发产品,这将确保一致性,并避免小组创立各自的流程。基于一个通用的结构化流程,就可以使用通用的周期时间指南并为持续改进打下基础。

按照PACE的方法,一个结构化开发流程包括几个等级。在阶段评审流程所提供的框架中,一般有15—20个主要步骤来定义一个公司的产品开发流程;每一步又分成10—30项任务,规定每一个步骤如何在公司里得以实施。这些任务又为每一个步骤定义出标准周期时间,因此可以根据这些基本步骤编制进度表、预估资源需求、制定计划及进行管理。

每一项任务还可进一步细分成各种各样的开发活动。根据任务的性质,每一步骤的开发活动数量从几个到30或40个不等。总的来说,各步骤与任务永远适用于各种项目,而开发活动则因项目不同而不同。

开发工具与技术

各种设计技术,例如质量功能配置(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 QFD)、装配设计(design for assembly, DFA)和可制造性设计(design for manufacturability, DFM),能促进产品成功并达到相应的运行效果。然而,这些技术中没有哪一个能单独地解决产品开发中的所有问题。

举例来说,一个规模宏大、部门众多的高科技公司选择QFD作为其最终的解决方案。公司投入巨资来培训全公司人员的设计技术,并培养了内部QFD专家和顾问,进行相应的宣讲介绍。9个月后,产品开发仍不见起色,项目小组也就解散了。由此,QFD技术受到不公正的指责,这只是因为人们期望有一项技术能弥补整体综合方案的缺乏。

在过去的5—10年中,许多新型自动设计工具已被开发出来,它们可以极大地辅助产品开发流程。这些工具包括计算机辅助工程(CAE)、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工具、产品数据管理系统、模拟工具以及用于项目计划、进度和决策的工具。同样,没有单独的一种工具能提供一个完整的解决办法。每种工具都可以更大地提高工作流程的生产率,但所有的工具都需要一个结构化的流程,这是一个先决条件。

至于这些工具和技术的使用,我们发现,许多公司犯着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要么是没有使用正确的方法或工具,要么是使用效率不高,这些都是因为他们缺乏整体产品开发流程。特别是,下列问题比较普遍:

·设计技术效率低下,因为不能很好地融入清晰的产品开发流程。

·人们期望某一种设计技术,如QFD,能解决所有产品开发问题。

·因为没有使用恰当的设计技术,造成新型产品不可制造或不耐用。

·因为没有使用自动化工具,导致产品开发时间比应花的时间要长。

·因为产品定义不断变更,导致自动开发工具没有产生预期的效果。

PACE流程没有给新技术或新工具下定义,其关注的焦点是在整体产品开发流程这个环境中,适时地运用合适的技术或工具。PACE描述了一系列技术设计和自动开发工具,并表明了它们是怎样适用于该流程的。

产品战略流程

产品战略是新产品开发的起点。通过产品战略,公司定义了要开发的产品的类型、如何区分自己与竞争对手的产品、如何将新技术引入新产品以及开发新产品的优先顺序。

选择开发的产品应与整个产品战略保持一致,但情况往往不是这样。产品战略常常没有被定义或表述清楚,即使在公司内部组织过非正式的讨论。如果没有一个清楚的产品战略,开发人员在提议新产品及执行开发项目时就必须进行猜测,他们往往是通过反复试验才得知哪些合适,哪些不合适。

有时产品战略与开发项目相离太远,以至于前者仅是一纸厚望,对于实际选择的项目没有任何作用。有一家公司,压倒一切的战略目标就是去开发多种新产品。当再无其他指导,或在缺乏产品思想的评估框架和优先顺序的设立框架的情况下,许多项目是根据开发人员个人或经理们的提议下启动的。尽管有的取得了技术上的成功,但这些项目中的大多数永远不可能完成,或永远不能商品化。该公司的CEO告诉我们说,“如果我早知道他们都在做些什么,我会尽早制止他们。他们的大多数项目与我们的战略并不一致。”

我们的经验表明,产品战略制定和交流的常见不足之处如下:

·公司将眼光过分集中于个体产品,而对产品平台的重视不够。

·公司里没有人明确负责产品战略。

·既然产品战略没有一个正式流程,它往往成为年度预算流程中的一项表面工作。

·由于公司不能有效地评估其产品战略机遇,开发出了平庸的产品。

·产品战略过时,原因是将眼光集中在当前而非将来顾客的需要和市场潮流上。

·由于产品战略是内部驱动而非客户驱动,因而造成产品不具竞争力,竞争性分析肤浅,竞争定位不明确。

·由于没有产品战略愿景来指导项目开发工作人员,所以实际产品开发与初衷不符。

与盛行的信念相反,更佳产品战略并非来自于令人眩目的革新念头,也不是从数百张充满图表的市场分析报告中得来。例如,数字设备公司只用三页纸定义未来VAX平台,这就概述了计算机历史上最成功的产品战略之一。有效的产品战略来自于一个严格的产品计划定义流程,这些产品计划的制定依据是对市场交替变化、技术进步和竞争态势所带来的机遇的理解。

在PACE内,产品战略提供了一个框架,供PAC在阶段评审流程中决策和设立优先顺序之用,并同时为核心小组确立了指南,供其定义产品时使用。产品战略包括明确定义了扩展现有产品线和创造新产品线的机遇。

尽管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商业战略做法、机构建设、产业及竞争地位等,从而使得具体的产品战略因公司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但产品战略仍可作为一个流程来管理。PACE产品战略要素对这一流程进行了定义。

技术管理

技术管理是整个产品开发流程的一个组成部分,技术管理的作用是发现应用新技术的机会,并且启动技术开发项目,从而扩大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并使多种产品受益。

我们已经觉察到,一些技术型公司并没有积极管理他们潜在的技术。一些公司过于将注意力放在产品开发上,以至于最后他们只把技术开发当作产品开发工作中的一个次要项目。我们也曾看到一些面临困境的开发项目,跌入技术难题之中,原因在于公司没有意识到他们缺乏开发那些产品所需要的最基本的技术知识。

产品开发依赖于技术,无论这技术是内部开发的,还是别人许可使用的,或是从公司外部获得的。要想及时地利用那些可用的技术,就必须了解当前和未来的核心技术,因为技术的开发和技术联盟的建立需要时间。要达到这一点,不应强行要求正在搞产品开发的项目小组去创造或获取这些必要的核心技术。项目开发的风险大小是由其不可避免的、更具风险的因素决定的。假如该因素是核心技术开发,则其不确定性和潜在的延误是不可估量的。

例如,某家公司不懂技术管理,它的研发部门致力于各种技术的开发,其有用期“从现在起持续3—10年”。然而,大多数这样的研发工作没有充分利用公司现有的技术基础。结果,他的核心技术到期后没有其他的核心技术来替代。研发经费的短缺使得一些关乎产品线的核心技术过时了,面对市场份额的节节丢失,公司不得不大量投资以便迎头赶上。

在评审产品开发的流程中,我们发现了以下常见的技术管理上的缺陷:

·由于技术上出现的意外,使产品开发延迟。如果当初技术准备充分,这些意外本来是可以避免的。

·由于公司没有给现在或将来的核心技术进行投资而导致技术效能下降。

·由于技术开发没有从产品开发中脱离出来,造成了不必要的开发周期延长。

·由于对技术风险控制不足而引起项目失败。

PACE内的技术管理要素定义了技术开发流程,以及由技术向产品开发的转换,它澄清了产品开发和技术开发两者之间的区别,并定义了它们与产品战略的联系。

管道管理

最后,当公司消除了产品开发中以项目为基础的各个方面的不足之处后,很明显,它将进一步需要一个更好的管理模式,来管理所有产品开发项目。随着各个项目对有限资源的竞争趋于明朗化,管道管理就成为下一个首选对象。

我们发现下面几个问题可由管道管理来解决:

·低效的资源调度系统常常导致资源调度过度,从而延迟了开发项目。

·作“救火”决策时未考虑到项目的优先顺序。

·职能部门预算与项目资源分配不一致。

·项目技能要求与部门资源不一致。

·产品开发决策没有考虑到公司的增长、产品组合或长/短期侧重点等目标。

这些问题存在于所有产品开发项目,也应在所有项目中得到很好的处理。PACE管道管理要素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是给项目优先次序的确定和跨项目资源管理提供一种框架,并且将职能部门能力和项目要求协调起企业的新产品开发策略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在20世纪中期,一代产品通常意味20年左右的时间;而到90年代,一代产品的概念不超过7年。生命周期最短的是计算机产品,根据摩尔定理,计算机芯片的处理速度每18个月就要提高一倍,而芯片的价格却以每年25%的速度下降。这一切促使企业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必须不断开发新产品,以迎合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

新产品的概念与特点

新产品是指在一定的地域内,之一次生产和销售的,在原理、用途、性能、结构、材料、技术指标等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比老产品有显著改进、提高或独创的产品。新产品应具备下列一个以上的特点:(1)具有新的原理、构思或设计;(2)采用了新材料,使产品的性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3)产品结构有明显的改进;(4)扩大了产品的适用范围。

一般而言,新产品按其具备的创新程度,可分为全新产品、改进型新产品、系列型新产品、仿制型新产品。全新产品是指应用新原理、新技术、新材料,具有新结构、新功能的产品。该新产品是企业在市场上首先开发,能开创全新的市场。改进型新产品是指在原有老产品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使产品在结构、功能、品质、花色、款式及包装上具有新的特点和新的突破,政进后的新产品,其结构更加合理,功能更加齐全,品质更加优质,能更多地满足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要。仿制型新产品是企业对国内外市场上已有的产品进行模仿生产,称为本企业的新产品。系统型新产品是指在原有的产品大类中开发出新的品种、花色、规格等,从而与企业原有产品形成系列。

不论哪类新产品,除具有一般产品的特征之外,还具有以下特征:(1)创新性。新产品往往具有新的原理、新的构思和设计、由新的材料和新的元器件构成,具有新的性能、用途等创新或改进内容。(2)先进性。新产品必须在技术上先进,性能、质量、能耗等技术经济指标要比老产品有明显的提高。(3)继承性。任何发明创造或新产品,都是在以往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孕育产生的。

开发策略的选择

新产品开发要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前提,企业获利为目标,遵循“根据市场需要,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根据企业的资源、技术等能力确定开发方向;量力而行,选择切实可行的开发方式”的原则进行。

采用何种策略则要根据企业自身的实力,根据市场情况和竞争对手的情况。当然,这与企业决策者的个人素质也有很大关系,开拓型与稳定型的经营者会采用不同的策略。常用的策略有:

1.先发制人策略。是指企业率先推出新产品,利用新产品的独特优点,占据市场上的有利地位。采用先发制人策略的企业应具备强烈的占据市场“之一”的意识。因为对于广大消费者来说,对企业和产品形象的认知都是先人为主的,他们认为只有之一个上市的产品才是正宗的产品,其他产品都要以“之一”为参照标准。因此,采取先发制人策略,就能够在市场上捷足先登,利用先人为主的优势,更先建立品牌偏好,从而取得丰厚的利润。而且,从市场竞争的角度看,如果你能抢先一步,竞争对手就只能跟在后面追,而你不满足占领已有的市场,连续不断地更新换代,开发以前没有的新产品、新市场,竞争对手就会疲于奔命。一个不断变化的目标要比一个固定的靶子更让人难以击中。这样就会取得竞争优势。采用先发制入的策略。企业必须具备以下条件:企业实力雄厚,且科研实力、经济实力兼备,并具备对市场需求及其变动趋势的超前预判能力。

2.模仿式策略。就是等别的企业推出新产品后,立即加以仿制和改进,然后推出自己的产品。这种策略是不把投资用在抢先研究新产品上,而是绕过新产品开发这个环节,专门模仿市场上刚刚推出并畅销的新产品,进行追随性竞争,以此分享市场收益。所以,又称为竞争性模仿,即有竞争,又有模仿。竞争性模仿不是刻意追求市场上的领先,但它绝不是纯粹的模仿,而是在模仿中创新。企业采取竞争性模仿策略,既可以避免市场风险,又可以节约研究开发费用,还可以借助竞争者领先开发新产品的声誉,顺利进入市场。更重要的是,它通过对市场领先者的创新产品做出许多建设性的改进,有可能后来居上。

3.系列式产品开发策略。就是围绕产品向上下左右前后延伸,开发出一系列类似的、但又各不相同的产品,形成不同类型不同规格、不同档次的产品系列。采用该策略开发新产品,企业可以尽量利用已有的资源,设计开发更多的相关产品,如海尔围绕客户需求开发的洗衣机系列产品,适合了城市与农村、高收入与低收入、多人口家庭与少人口家庭等不同消费者群的需要。

在选择不同策略的基础上,企业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新产品开发的方式:(1)独立研制方式。这种方式指企业依靠自己的科研和技术力量研究开发新产品。(2)联合研制方式。是指企业与其他单位,包括大专院校、科研机构以及其他企业共同研制新产品。(3)技术引进方式。技术引进方式是指通过与外商进行技术合作,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来开发新产品,这种方式也包括企业从本国其他企业、大专院校或科研机构引进技术来开发新产品。(4)自行研制与技术引进相结合的方式。这种方式是指企业把引进技术与本企业的开发研究结合起来,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根据本国国情和企业技术特点,将引进技术加以消化、吸收、再创新,研制出独具特色的新产品。(5)仿制方式。按照外来样机或专利技术产品,仿制国内外的新产品,是迅速赶上竞争者的一种有效的新产品开发方式。

新产品开发的程序

开发新产品通常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产品构思、筛选、产品初步设计、可行性研究、试制、试销、正式上市和投产。

1.产品构思。产品构思又称创意,是指对新产品的设想。产品构思的内容包括产品使用目的、基本功能、产品大致轮廓和大概制造方法等。市场需求是开发新产品的出发点,产品构思来自于市场有关的几个方面:一是用户;二是销售者;三是科技人员。产品构思的其他一些来源包括中间商人、企业生产人员和管理人员,乃至竞争对手。

2.筛选。在筛选时必须考虑两个重要因素:(1)构思的新产品是否符合企业的目标,如利润目标、销售稳定目标、销售增长目标和企业总体营销目标等。(2)企业是否具备足够的实力来开发所构思的新产品,这种实力包括经济和技术两个方面。

3.产品初步设计。产品构思抽象地提出了开发新产品的方向和途径,构思虽经筛选但仍是抽象产品,把抽象产品具体化,需要从原理、结构、外形、性能等方面。对筛选出来的产品构思进行初步的产品设计,以达到产品构思所提出的目标。

4.可行性研究。在产品初步设计的基础上,对新产品方案进行可行性研究,是进一步决定产品取舍的重要环节。

5.试制和鉴定。新产品实体开发主要解决产品构思能否转化为在技术上和商业上可行的产品这一问题。它是通过对新产品实体的设计、试制、测试和鉴定来完成的。

6.试销。新产品的试销,是把经过鉴定的样品投入少量的生产,按企业所制定的营销策略计划,将产品小范围投放市场,以观测用户的反映,并把用户的意见及时反馈,对新产品作进一步的改进后再试销。这个过程有时要反复多次。

7.正式投产和上市。新产品经过试销获得成功后,企业就可把产品正式投入大批量生产。正式投产不仅需要大量资金,企业还应注意上市的时间、和地点以及市场营销策略。

要成功地进行新产品开发,必须围绕消费者需求,做好以下工作:

1.做好深入细致的市场调研。任何企业要开发出适销对路的新产品,都离不开深入细致的市场调研。市场调研包括直接和间接调研两种形式。直接调研主要是根据市场(消费者)的需求,了解市场上竞争对手产品的品质、包装、性能、价位,充分收集有求新求异观念的消费者的资料,分析这些消费者对新产品的市场反应,包括已有产品在市场销售上存在的优劣势和消费者潜在的市场需求。间接调研主要是将市场业务员和经销商反馈的新产品信息,进行汇总、整理后得出的结果,包括产品销量、市场占有率和消费者的反应。产品开发人员根据调研的结果,在广泛征求市场销售人员、经销商和消费者意见的基础上,进行产品设计、局部投放,在投放过程中要了解市场对新产品的反应。新产品设计要走开发一调整一试销一改进一批量生产的路子,切忌一步到位,因为一步到位的更大缺陷就是不能到位。急于求成或闭门造车开发新产品,不考虑企业品牌发展的整体规划,不仅会增加新产品研发的风险,也会影响新产品的市场投放。

2.要组建灵活的开发组织。产品开发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产品创新的特点决定了新产品开发组织与一般管理组织相比具有其突出的特点,新产品开发组织应具有高度的灵活性、简单的人际关系、高效的信息传递系统、较高的决策权力等,需要供应、生产、技术、财务、销售等各个部门的紧密配合,形成一个相互协作的团队。总的原则是使新产品开发能快速、高效地进行。新产品开发组织的特征使新产品开发组织的形式多种多样。一般常见的新产品开发组织有:新产品委员会、新产品部、产品经理、新产品经理、项目团队、项目小组等。

3.要做好新产品市场投放方案。新产品设计完之后,企业不能进行盲目的产品市场投放,而是和营销策划人员、市场业务人员一起,重点研究新产品投放市场之前的策划方案,内容包括:如何将新产品投放到目标市场,如何进行新产品的铺货,如何消除消费者的顾虑使其尝试新产品,最终使新产品上市做到一举成功。